现代人常被口干、眼涩、皮肤干燥等问题困扰,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拼命喝水、滴眼药水、涂润唇膏。对此,中医专家齐岩医生指出,这种做法只能暂时缓解症状,若体内津液输布失常股票入门配资知识网,再多的外部补水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干燥不是缺水,而是"津液代谢失衡"
齐岩医生形象地解释,人体犹如一棵大树,若根茎无法正常输送水分,即使外部不断灌溉,枝叶依然会枯黄。"中医讲'燥胜则干',干燥症的本质是'津液代谢失衡'。"她将这种情况比喻为一条干涸的河流:上游水源不足,中游水道淤堵,下游自然无水可用。单纯补水而不疏通水道,反而会导致"水湿内停"与"燥象并存"的复杂局面。
齐岩医生详细分析了不同脏腑干燥的表现:肺燥如沙漠,表现为干咳无痰、鼻咽灼痛;胃燥似焦土,出现吞咽困难、食道干涩;肝燥若枯木,引发眼干涩痛、视力模糊;肾燥同涸井,导致皮肤龟裂、五心烦热。这些症状都在提示身体内部的水液代谢系统出现了问题。
展开剩余61%中西医对干燥症的认识差异
针对现代医学所称的干燥综合征,齐岩医生表示,在中医理论中这属于"燥证""燥痹"范畴。其病机核心在于"阴虚为本,燥热为标",常涉及三组关键病理:一是肺胃阴虚,如同锅炉缺水,上焦津液化生不足;二是肝肾亏虚,类似水库枯竭,阴精不能上荣官窍;三是气滞血瘀,好比水管锈蚀,津液输布通道受阻。
"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越补水越干燥,就是因为没有解决津液输布的问题。"齐岩医生强调,中医治疗干燥症不是简单地"加水",而是要恢复整个水液代谢系统的正常运转。
千年润燥方剂的智慧
齐岩医生分享了一个历史悠久的润燥方剂,其组方暗合"开源节流"之道:生地黄、麦冬如同甘霖,直接滋补肺肾阴液(开源);玄参、天花粉好比清泉,清除虚火保存津液(节流);当归、白芍犹如润滑剂,改善血虚生燥的状态;陈皮、砂仁仿若疏通工,确保津液输布道路畅通。
"该方精妙在于'润而不腻'。"齐岩医生解释道,针对不同症状可以灵活调整:燥在肺卫可加桑叶、枇杷叶宣发雾露;热在胃肠可配石膏、知母清热保津;瘀阻经络可佐鸡血藤、路路通活血通络;阴损及阳可伍石斛、玉竹气阴双补。
干燥症治疗需分阶段进行
齐岩医生特别强调,干燥症治疗需要分三期进行:急性期要集中"灭火",重点清热润燥;缓解期要修复"水道",侧重滋阴通络;稳定期(6月以上)要建设"水库",重在脾肾同调。
"干燥症如同身体发出的'缺水警报',盲目补水不如系统调治。"齐岩医生总结道,中医讲究"治燥如治水",既要滋阴润燥,更需疏通三焦水道。她建议出现顽固性干燥症状的患者寻求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,通过个体化的"开源+节流+疏通"方案,让津液如春溪般自然流淌,方能从根本上化解"越补越燥"的困境。
最后股票入门配资知识网,齐岩医生特别提醒读者,文中所述方药需经中医师辨证使用,擅自套用可能加重病情。每个人的体质和症状不同,治疗方案也应因人而异。
发布于:北京市涌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